“复阳”真的来了?儿童预防这8点赶紧收藏! 播报
你身边有人在五一假期阳了吗?没想到,在疫情结束后“报复性”出游的第
2023-07-03你身边有人在五一假期阳了吗?
没想到,在疫情结束后“报复性”出游的第一个五一假期,新冠病毒“查漏补缺”,来了一大波“初阳人员”和“复阳人员”,甚至有不少“复阳人员”说复阳的症状比首次感染的更重……
(相关资料图)
在别人玩得开开心心的时候,而你却因为复阳身体在难受,看到别人的朋友圈晒的图,心里就更难受了。如果是因为孩子复阳,那家长们更不能好好地放心地去玩了。
一、复阳应对措施
当孩子出现复阳症状如发烧、咳嗽时,下面3个应对措施家长们一定要牢记。
1. 什么时候使用退热药?
发热是一种生理机制,对抗感染和病情恢复有益。发热本身不会导致病情恶化或神经系统损害,降温治疗不能降低发热性疾病的病死率,使用退热药的主要好处是改善患儿的舒适度,从而改善整体临床状况。基于上述原因,我们应该依据发热是否造成了患儿不适,而不是以单纯的体温决定是否使用退热药。我国2016版《中国0至5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诊断和处理若干问题循证指南》推荐:对≥2月龄、腋温≥38.2 ℃,或因发热导致不舒适和情绪低落的发热儿童,应给予退热药物。对患有慢性疾病或病重、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,如心力衰竭、呼吸衰竭等儿童,因为发热可导致代谢率增高,加重脏器负担或损害,导致病情恶化,所以应积极降温。
2. 退热药怎么选择?
全球广泛使用、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安全经济的口服退烧药只有两个:对乙酰氨基酚(泰诺林)和布洛芬(美林)。退热缓释胶囊如需使用,请最好咨询医生。2月龄以下的婴儿、新生儿禁用解热镇痛药,如果出现发热建议看诊,3-6月可以用泰诺林,6月以上可以美林或者泰诺林。复方感冒药有退热药成分,服用时候需要注意彼此药物剂量与间隔时间,不要过度用药。
清热解毒中药需要根据体质、病程和医生看诊情况按医嘱服用。
>> 对乙酰氨基酚的服药剂量成人退热镇痛推荐剂量:325-500mg/次,每4-6小时一次。儿童退热镇痛推荐剂量:10-15mg/kg,每4-6小时一次。
>>布洛芬的服药剂量
成人退热镇痛推荐剂量:200-400mg/次,每4-6小时一次。儿童退热镇痛推荐剂量:5-10mg/kg,每6小时一次。
3. 有以下情况请立即就医
① 不满3个月的宝宝,出现发热应该立即就医。
② 3-6个月龄的孩子发热且疾病显得比较重,建议面诊医生,让医生评估病情。
③ 6月龄至2岁的孩子,持续发热超过24小时(使用退烧药能使温度降低1度则算是反复),建议面诊医生。
④ 2岁及以上的孩子,反复发热超过72小时,建议面诊医生。
⑤ 任何年龄段的孩子,假如伴有昏睡、反应迟钝、惊厥、不吃东西、反复呕吐、呼吸困难、耳朵疼痛等其他严重的症状时,建议立即就医。
⑥ 孩子伴有脱水(如口干、前囟凹陷或者尿量明显减少),建议立即就医。
⑦ 热退超过24小时后,再次出现的发热建议面诊医生。
⑧ 反复发热超过40度,建议面诊医生。
⑨ 孩子有慢性疾病、肝脏或肾脏疾病时,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退热药。
除了以上的情况外,您对孩子有任何担心,都可以尽快面诊医生。
二、日常预防的8个小要点
预防大于治疗。除了复阳的应对措施,日常预防也是极其重要的。家长们也无需过于忧虑,孩子和大人都要增强免疫力,以最好的状态防御病毒,这是避免被感染的重要手段。
除了保障均衡的膳食,保证充足的睡眠,保持适量的运动,日常还可以做到以下8个要点,以降低感染的几率。
01
开窗通风
别忽略这一举动,每天早中晚各不少于30分钟的开窗通风,让室内空气流动,是防止病毒存留的有效方法。
02
保洁到位
始终要保持家具、桌面、地面的清洁,特别是孩子的玩具和餐具要定期消毒,以防病从口入。
03
教会孩子打喷嚏礼仪
家长要做到不对着孩子打喷嚏和咳嗽,教育孩子学会咳嗽、打喷嚏的三步骤:用纸巾将口鼻遮住、将污染的纸巾扔进垃圾桶、用流动水认真洗手。如果来不及取纸巾,也可以用手臂遮挡口鼻。
04
减少外出
尽量少带孩子去人多、空间封闭的场所,不与呼吸道感染者接触;嘱咐孩子不乱触摸,不用手揉搓口眼鼻等部位。
05
佩戴口罩
尽管已经逐步开放公共场所不用强制性佩戴口罩,但是流感期间,在人多、密闭的场所还是提倡佩戴口罩。佩戴期间要注意观孩子察口罩佩戴情况,如孩子反应不适,应随时帮其调整。
06
保持手部卫生
孩子回家后、咳嗽喷嚏后、饭前便后都要用洗手液认认真真地洗手。洗手每一步揉搓时间应大于15秒,家长们要监督小朋友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。
07
做好健康监测
若儿童出现咳嗽、发烧等症状,在确定无外出、没有接触过感染者和患者之后,可先监测儿童体温,采取居家治疗,并做好抗原自测;如果孩子体温不降,呼吸困难,精神状态不佳,应及时就诊。
08
接种疫苗
疫苗还是目前最好的预防新冠的方法,当孩子满足接种条件时,应尽早带孩子接种疫苗。
面对“复阳”我们可以有紧张的情绪,但也不要过度惊慌,家长和孩子都要保持规律的作息和坚持锻炼,好好吃饭,好好睡觉,这样有助于增强防御病毒的能力。
-END-
作者:鄢晓岚主任
编辑:朱小超